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长安大学“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教师团队”由长安大学原校长马建牵头,全系40余位中青年教师组成。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成员,他们秉承做新时代“大先生”的教育理念,紧抓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这一轮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教师团队
教学方面,依托一流专业,组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成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打造了“单片机原理与汽车微机应用技术”、“汽车设计”、“汽车理论”等多门一流课程,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长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教育教学奖励。
科研方面,团队弘扬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履行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为实现我国汽车领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个 国家级教学平台
10
项 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0
项 国家重点项目
3
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项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使命。车辆工程黄大年团队瞄准世界汽车科技前沿,将报国之志融入人才培养与科研转化,为“汽车强国梦”发挥长大人的忠诚与担当!
长安大学“公路工程教师”团队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拥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优青获得者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风道德高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的雁阵式梯队。
公路工程教师团队
团队成员多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改课题13项,建成全国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9门、国际平台全英文MOOC3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牵头编制了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办学经验辐射全国。
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重大项目,攻克了特殊环境公路修筑理论和成套关键技术,创新了公路耐久设计理论和绿色建造技术,荣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国家科技进步奖励11项,成果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青藏高原共玉高速公路、世界规模最大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铺装工程、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兴国际机场场道工程等得到广泛应用。
团队牵头发起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并主导学术事务,积极主办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等公路交通国际标准系列研讨会,联合发起中俄交通大学联盟等教育联盟,积极参与东非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亚阿高速、地中海沿岸“世纪工程”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长大智慧”。
长安大学“公路隧道工程教师团队”源自上世纪90年代,陈建勋教授所创建的西部复杂环境隧道建造理论与技术团队,现有中共党员29人,博士33人,高级职称25人,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4人。
29
人 中共党员
25
人 高级职称
2
人 国家级人才
33
人 博士
4
人 省部级人才
30年来,该团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心存“国之大者”,秉承“至诚报国”之心,扎根西部,勇于克难,以敬业、吃苦、奉献的“路石”担当,践草为径,致力于拔尖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
公路隧道工程教师团队
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及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团队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专注于攻克复杂恶劣环境下隧道工程建设重大技术难题。
逐步形成了黄土隧道攴护理论与技术、寒区隧道冻害防治理论与技术、髙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与防控技术、超大跨度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长大隧道运营通风理论与技术等五个特色研究方向,获批隧道工程领域唯一的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一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等重大工程,推广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上干座隧道以及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十余座隧道。
逐光而行,行将致远。“哪里有隧道,哪里就有长大人,哪里有技术难关,哪里就有我们的团队”恰是这支团队一路走来的最好诠释。
长安大学资源勘查工程教师团队是陕西高校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优青新星”为主。他们秉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立德树人、辛勤耕耘、潜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行走在西部高山大川,牢记“国家所需、科研所向”,聚焦关键金属矿产评价,开展科技攻关,创新学术思想,主攻疑难问题,发现了国家急需的多个矿床。“找矿报国、教书育人”就是对汤中立院士、团队负责人杨兴科名师、长江学者温汉捷、吴昌志教授、科技新星焦建刚教授等团队老师的高度评价。
资源勘查工程教师团队
团队主要事迹是:
一、教书育人,锐意创新 秉承爱党爱国爱教育和“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团结协作、老中青传帮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投身课程和教改实践,与时俱进调整优化和修订地学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新工科改造升级,创建有“全方位、多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建成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学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多门一流课程,荣获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和陕西省样板党支部、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培养的学生坚守西部,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较强,涌现有一批杰优青、五一奖、金银锤奖、填图家、找矿能手等优秀人才。学生考研和就业率高,连获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赛特等奖、挑战杯等大奖。
二、勇于创新,勇攀高峰 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强国政策方针,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锲而不舍、砥砺前行,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创新、大胆探索,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增强团队科研活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几十年如一日,活跃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和野外勘查一线,行走在高山大川、戈壁荒漠,聚焦关键金属钴镍钨锡金锂和油气等,承担国家和省部行业专项等,创建有“小岩体成大矿”、矿田构造-岩相填图建模预测技术、碳酸盐黏土型锂矿床新类型和评价方法,深入研究解决我国西部矿田找矿科技难题,屡获找矿突破。发现了国家急需的多个矿床,荣获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挽救了多个濒临倒闭的矿山企业,推动了经济发展。为我国资源勘查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立德树人,以身示范 团队传承弘扬张伯声等科学家、教育家的爱国奉献和创新精神,结合黄大年精神学习,拓展教育家的精神内涵,表现在找矿报国、创新求实、关爱学生、热爱教育,展示了教育家崇高的师德师风和优秀品德,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构建了多层次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致力于有效营造浓厚地学文化校园氛围,主承办20场国内外学术会议、7届张伯声奖和数字油田国际会议、科普教育活动等,扎实提升学生地球科学文化素养和地学专业认同感、责任感,大力培育学生实践动手和专业科创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团队建设聚焦“一带一路”、资源强国战略,紧抓新能源矿产超常富集成矿理论、勘查关键技术方法、资源高效利用等前沿,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型交叉学科体系和研发方向,创建国内一流的新能源资源勘查开发教学科研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兴科教授和一批老中青教师,始终坚守教书育人,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以德立身立学、施教育德,他们犹如红烛,燃烧自己,秉烛育人,思政传道,肩负着科教兴国和资源强国使命,激励着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点亮着学科专业的前途和一代代学生的前程,用爱心和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中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自觉践行教育家、科学家精神,用行动阐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什么是“四个引路人”和四有好老师,为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兴国战略、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继续贡献着长大人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师魂精神和师德力量。